一、移动网络初步具备影响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能力
2014年1月,有境外研究报告称,在中国,从用户有效使用时间上看,移动终端已取代报纸、广播、电视和台式电脑等成为第一媒体。移动终端突破了只有通过电脑才能上网的技术障碍,以往没有条件和时间上网的人群,如农民工等流动人口及学生,现在都可以通过手机随时随地获取网络信息。工信部指出,截至2015年1月,我国移动网络用户总数达8.75亿人,手机网民占网民总数超80%,手机和移动设备成为互联网的第一入口。移动网络初步具备对国家信息与意识形态安全产生全局性影响的能力。
1.移动网络使信息的定向精准传播成为可能。
2.手机使移动网络的信息管控更加困难
3.小群体能通过移动网络放大声势,增加了信息传播的不可控性。
4.移动网络的网民结构更易于进行意识形态煽动。
5.通过移动网络传播西方意识形态的手法和途径。
6.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移动社交软件。
二、移动社交网络上流行的六大类影响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信息
近日,继“微信十条”之后,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再次发布“账号十条”。这是国家依法管网治网的重要举措,对维护移动网络时代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具有重大意义。目前,在移动社交网络上传播的影响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信息,主要有六大类别:
1.以“揭秘”的方式,为汉奸地主卖国贼正名,同时抹黑人民英雄,企图直指党的意识形态“虚伪”。
2.在为“民国热”推波助澜的同时,不停抹黑中国共产党。
3.鼓吹“体制之恶”导致中国国民性“低劣”。
4.编造虚假信息,企图煽动群众与党和政府对立。
5.对社会主义体制中的某些群体,如官员、教师、城管进行集体妖魔化。
6.利用突发事件蒙蔽不明真相的群众,使其怀疑党和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政治信誉。
三、如何在移动网络时代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首先,加强网络监管,掌握网络管理的“总开关”。在目前情况下,我国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应效仿美国和英国的对策。美国的《爱国者法》规定政府可以通过法律程序访问用户的数据。英国《通信数据法案》(草案)也将起到与美国《爱国者法》类似的作用。近年来,赋予政府更多权力和手段对互联网进行监管,已经成为各国互联网立法的趋势。我国也应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及应急机制。
其次,重视对重大意识形态问题的正面宣传。既然目前网络上流传着种种影响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信息,那我们就应该在各种媒体上开展大规模的正面宣传。坚决查处和清理移动社交软件里传播影响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信息的公众帐号,鼓励开设积极传递正能量的公众账号。有针对性地进行国史、党史的研究和宣传。防止敌对势力利用“文革”等挫折攻击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历史,进而疯狂抹黑我们党及领袖;同时,要加强对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面临危机的分析。一些人按“报喜不报忧”的逻辑美化资本主义的制度和社会,而关于近年来资本主义全球性危机与困境所暴露出的资本主义不可克服的弊端却只字不提。对此,我们要用铁一般的事实说明,资本主义制度必然造成贫富差距、经济危机并最终被共产主义制度所取代的历史发展规律及趋势,坚定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